內容提要:【川劇主要由昆腔和什么組成】熱度:665
川劇由昆腔、高腔、胡琴、彈戲、燈調五種聲腔組成。
其中,除燈調系源于本土外,其余均由外地傳入。這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、嗩吶曲牌以及琴、笛曲譜等音樂形式。
川劇音樂博采眾長,兼收并蓄,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,與四川的地方語言、聲韻、音樂融匯結合,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、曲牌豐富、結構嚴謹、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。
擴展資料:
高、昆、胡、彈、燈在融匯成統一的川劇過程中,各有其自身的情況。昆腔,源自江蘇,流入四川,演變成具有本地特色的“川昆”。高腔,在川劇中居主要地位。源于江西弋陽腔,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,楚、蜀之間稱為“清戲”。
在保持“以一人唱而眾和之,亦有緊板、慢板”的傳統基礎上,又大量從四川秧歌、號子、神曲、連響中汲取營養,豐富和發展了“幫、打、唱”緊密結合的特點,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。
上述五種外地聲腔藝術在四川流行的過程中,相繼與四川方言及群眾欣賞習慣相結合,逐漸演變成后來川劇的昆、高、胡、彈、燈五種聲腔。川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在于特別高的高腔。
梅派、戲曲的特點
吐字: 字頭流暢,字尾歸韻力度適中。
喉阻音: 較多實阻音。
頓音: 力度強。
裝飾音: 與主音的音距較大。
共鳴: 比較靠前。
音色: 圓潤\寬甜\明亮。
旋律: 簡逸\精煉\平淡。
節奏: 舒展平穩。
行腔: 繁腔簡唱,少小腔。
口形: 不張大嘴,提硬顎,堅咽壁。
音量: 大小變化不明顯。
尾音: 呈拋物線甩音。
二黃唱腔的特點
京劇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“西皮”和“二黃”兩大聲腔組成,即所謂的“皮黃腔”。
“西皮”和“二黃”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結構、旋律模式和調性特征。
在旋律發展中,由于“西皮”跳進音程較多,整體音區偏高,其調式多以“宮”調式為主,因此,其旋律色調明亮、華麗、尖銳,用平緩節奏處理時,多表現明快、抒情的喜劇情節和愉悅的人物情緒。
用輕快或強勁節奏處理時,多表現熱烈、激烈的戲劇場面和活潑、激動的人物情緒。相比之下,“二黃”則以級進音程為主,整體音區偏低,其調式多以“商”調式為主,其旋律的色調暗淡、凝重、平靜,節奏緩慢時,多用來表現壓抑的悲劇情節和憂郁的人物情緒;節奏強勁時,多表現壓抑、悲壯的戲劇場面和凄楚、悲憤的人物情緒。
另外,西皮和二黃在入唱(或起唱)位置上有明顯的不同。“西皮”的入唱位置在弱拍(如2/4節拍時,在弱拍入唱;4/4節拍時,在次強拍入唱)。“二黃”的入唱位置在強拍(任何節拍均如此)。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,且強弱關系時而模糊又時而清晰,增強了節奏的不穩定感和旋律的流動感,因此,西皮唱腔總是給人以婉轉流暢如行云流水之感;后者由于是強拍入唱,強弱關系比較明確,節奏扎實、穩定,增強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,因此,二黃唱腔總是給人以沉靜、悲涼之感。當然,這些只是它們最基本、最典型的特征,至于特殊情況的各種特殊處理也是存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