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var id="llb00"><output id="llb00"></output></var>
        2. <meter id="llb00"><cite id="llb00"></cite></meter><code id="llb00"><cite id="llb00"></cite></code>
              1. <table id="llb00"></table>
              2. 返回首頁

                空靈鼓:我國民族器樂之一

                來源:www.surfovanie.com??時間:2023-02-06 10:34???點擊:437??編輯:admin???手機版

                內容提要:【空靈鼓】熱度:675

                一、空靈鼓百科?

                空靈鼓是我國民族器樂之一,是匯集哲學、宗教、文化、藝術,融合現代工藝技術、聲音理論和創新設計于一體的樂器,該樂器起源于中國古代西周樂器編鐘,后經過魯儒樂器的研發改良,最終得以成型。

                空靈鼓:我國民族器樂之一

                二、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又稱?

                1、八角鼓

                八角鼓,古時滿族人用于自娛的一種拍擊膜鳴樂器,因鼓身有八個角而得名,又稱單鼓。鼓體扁小,鼓面呈八角形,代表當時清朝的八旗。鼓框用八塊烏木、紫檀木、紅木、花梨木和骨片拼粘而成;一說是八旗首領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嵌拼而成。七面框邊內各嵌兩至三枚小銅鈸,一面嵌釘柱綴鼓穗,寓意五谷豐登。

                2、板鼓

                板鼓,打擊樂器。又名單皮、班鼓。唐代清樂中使用的“節鼓”可能是其前身。在民間流傳歷史久遠?!肚宄m文獻通考》載:“班鼓,又名搭鼓,音嚼急,為各器之領袖,擊法甚不易”。是中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。

                3、云鑼

                云鑼,出現于唐代,元代開始大為流行,是漢、藏、蒙古、滿、納西、白、彝等族使用的敲擊體鳴樂器。古名云轍,又名云璈,民間又稱九音鑼。藏族稱丁冬、丁當。是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的樂器。常用于民間音樂、地方戲曲和寺廟音樂中。流行于內蒙古、云南、西藏和漢族廣大地區。

                4、梆子

                梆子,又名梆板,中國打擊樂器。約在中國明末清初(十七世紀),隨著梆子腔戲曲的興起而流行。梆子由兩根長短不等、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組成。長25厘米的一根為圓柱形,直徑4厘米,另一根短而粗的為長方形,長20、寬5-6、厚4厘米。戲曲四大聲腔之一,因以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。

               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
                5、排鼓

                排鼓是鼓類樂器的新品種。出現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由中央廣播民族樂團蔡惠泉、楊競明等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制作而成,以后又不斷有所改進。排鼓由五個大小不同、發音有別的鼓組成一套。

                鼓身高29至33.3厘米,上口面直徑16.7至37厘米,下口面直徑11.7至37厘米。每個鼓的兩面鼓框外徑相同而內徑不一,可發出音高不同的兩個音來,故五個鼓有十個音。排鼓發音激烈、跳蕩,高音堅實有力,中、低音寬厚宏亮,尤擅于表現熱烈歡騰的情緒。

                空靈鼓:我國民族器樂之一

                三、交響樂中用到的大鼓是西洋樂器還是民族樂器?

                交響樂中用的大鼓是西洋樂器。

                大鼓由一個單鼓槌敲擊,被稱作大鼓槌,兩面的頭都可使用,頭上包著羊毛或氈子。通常敲擊時,是擊鼓膜的中心與鼓邊之間,擊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擊奏(斷奏)和特殊效果。盡管現代大鼓在交響樂隊已廣泛使用,但最初它只是和其他土耳其軍樂隊的打擊樂器一起在18世紀晚期進入歐洲,19世紀中葉以前一般只用于模仿軍樂隊的音響效果。

                四、中國鼓的意義?

               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,在遠古時期,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,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。在狩獵征戰活動中,鼓都被廣泛地應用。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,周代有八音,鼓是群音的首領。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,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。代表了中國的歷史,文化,具有中國圖騰的象征性,代表中國精神。中國鼓是精神的象征,舞是力量的表現,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。

                五、朝鮮族長鼓是怎么樣的?

                朝鮮族長鼓又稱“杖鼓”。朝鮮族民間樂器。朝鮮族長鼓起源于印度的細腰鼓。公元4世紀時,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人我國中原,而后又東傳朝鮮。隋唐時期,我中原稱長鼓為“都曇鼓”、“毛員鼓”和“腰鼓”,當時雖未有長鼓之名,但實際已用于九、十部樂的天竺、龜茲、西涼、疏勒、高昌和高麗諸樂。宋代長鼓以“杖鼓”之名載入史冊。到了元代,《元史·宴樂之器》對杖鼓記載尤詳。近百余年來,杖鼓在我國中原逐漸消聲匿跡,而在朝鮮族人民中廣為流傳,遂改名為長鼓。

                長鼓鼓身圓筒形,長70厘米左右,由一塊木料(或多塊木料拼合)車旋而成。兩端粗空,中間細實,形成兩個共鳴腔。兩端鼓面直徑大小不一,蒙皮薄厚有別。一般多用羊皮、馬皮、牛皮或驢皮,用繩索繃緊并可調節鼓皮的張緊度,因而每個長鼓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色,粗端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;細端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,還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。

                演奏長鼓時,右手執細竹條敲擊,左手拍打。有兩種演奏形式: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,如朝鮮族著名的《長鼓舞》,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,又是舞蹈的道具;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于木架上,擺在演奏者面前專作為樂器演奏,為聲樂伴奏(如伽椰琴彈唱)或參加器樂合奏,常用來表現輕快、歡樂的情緒。

               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,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,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、時輕時重、抑揚頓挫,音色分外清麗鮮明。它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,表達出復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,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。

                頂一下
                (0)
                0%
                踩一下
                (0)
                0%
                象山县| 恩施市| 大同县| 海晏县| 铜山县| 福鼎市| 夏邑县| 东城区| 育儿| 昌宁县| 麟游县| 仪陇县| 平潭县| 措勤县| 章丘市| 丰宁| 龙江县| 阳信县| 芷江| 凤山市| 皮山县| 都兰县| 福海县| 梁河县| 巴中市| 嘉禾县| 赤峰市| 麦盖提县| 怀集县| 安达市| 云梦县| 新闻| 汝阳县| 邻水| 南部县| 西华县| 颍上县| 静安区|